第336章、入场-《聊斋仙境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基本上所有冒名顶替者,唬倒了,就抓的到。唬不到,也就放进去了。

    “我且问你,你是金华人,为什么具保的却是开封到大人?”小吏问道。

    “这是因为我全家今年搬来汴京居住,所以才是包大人具保。”沈石没有提赵祯,也用不到。只是在走正常手续罢了。

    不过小吏的问话明显引起了一应考生的紧张,特别是小吏对沈石相貌的评语。

    长成这样都平平,那么自己呢?

    要知道汉魏时期选拔人才没有统一考试,实行的是察举制,看似重才德孝悌,不过相貌也颇为要紧。于是,加分出现了,且称之为“皮相分”—长得帅的加分,长得丑的扣分。想来也有道理,红尘中人哪个不喜欢美女帅哥呢?

    刘邦的功臣陈平,原先是魏王咎手下的小吏,因为长得英俊潇洒,坊间传言他跟嫂子通奸。但刘邦根本不在乎这些,第一次见面就给了高分,直接拜为都尉,“使参乘、典护军”,令樊哙、周勃等十分羡慕嫉妒恨。西晋的美男子潘安,20多岁在太学读书,成绩一般般。权臣贾充负责察举,给他加了“皮相分”,转眼就做了高级参谋。

    如果仅仅是这样,也就罢了,但问题是这长相不仅有加分,历史上因皮相被扣分的人,也不少。凤雏庞统有才,长得却磕碜,浓眉掀鼻、黑面短髯,面试时,被刘备扣分;西蜀名士张松,是个小个子,其貌不扬,曹操也给了零分。

    宋制承于唐,而唐人科举考试。考试成绩只是选拔标准之一。所谓“身、言、书、判”四项标准中,“身”排第一,体格相貌依然是加分首选。书面成绩相同的考生,谁能踏上显贵之路,很有可能和相貌有关。中唐名臣卢杞就是因为相貌不够帅,常被人取笑。其实他的出仕源于祖荫,其父祖辈都做过宰相。

    唐代大诗人罗隐,书读得好,著述颇丰,可是从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开始,连续七年应进士试,总是名落孙山。相传当时宰相郑畋的女儿特喜欢罗隐的诗,盼望能见一面。有天罗隐来访,郑畋安排女儿在珠帘内窥视,郑女瞧后,终生不再朗读罗隐的诗。

    这些读书人都知道,有关自己知考举,怎么会不知道?然则正因为知道,所以他们才大哗。

    那场面可以参照一下后世高考,突然有一天,招生办的人说:地域加分取消了。看看他们哗不哗。

    当然古代的“高考”加分项是远多于说代的,比如字写得好可以加分;老爸曾有功于朝廷,儿子也能获得加分(如荫补);某个士子有特殊技能,即便科举成绩不够录取,皇帝也会给加分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,等等。

    小吏哪儿想这么多,他只不过是在唬人罢了。然而现在看来,人,他没唬倒,反倒是要惹众怒了。也顾不上再盘问沈石,便点了点头,故作姿态道:“进去吧。”

    进入贡院之后,又有差役拦住了沈石,检查他的随身物品。
    第(2/3)页